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學習迷思 - 有一份好筆記便可以拿到好成績?



很多家長打電話來查詢補習,總喜歡問:「陳Sir,你有沒有筆記提供給學生?」我萬分詫異,難道閣下的子女沒有課本嗎?

我認識很多學生包括名校生,從不看課本,只看天皇或學校派的筆記。被這種雞精飼料餵大的學生只求結果與效率,不需要過程,不問理由,不講辯證。他們最喜歡不勞而獲,最好不用做又有錢收,甚至談情說愛也無須蘊釀,一來就問「你受唔受溝?」。

從前我念書時不流行補習,沒有互聯網,會考的評分標準是內部文件,好不容易才獲得重要資訊。那時上課,老師基本上按照課本來教,遇上一些抽象難明的概念,老師會有獨特的演繹與詮釋,我們就把這些抄下來。老師絕少印什麼筆記、工作紙給我們。在課堂上沒弄懂的東西,回到家裡便翻參考書,看看在不同演繹下有否新的啟發。

現在學校裡的都是廿四孝老師,上課用投影片,派發精美筆記及工作紙。學生上學不用帶書,不用抄筆記,甚至不用帶腦。這樣的教學模式的革新,對教師與學生,是雙贏還是雙輸?

「六、七十後」,現在三十多到四十多歲,離開中學校園已二、三十年罷。他們當年下過苦功者,很多學過的東西現在還懂得、記得。我有一位學生的母親,不是教師,却仍能親自教導兒子會考化學及生物!反觀,現在很多學生不知自己在學什麼、為何學,而記憶也超短暫,上堂剛學了,今堂便說全沒印象(不是只忘掉了細節)

心理學家發現人的記憶在情緒較強烈時較深刻,開心的事一世都記得,悲傷者亦然。現在的港孩什麼也沒興趣,沒所謂,沒好惡,沒好壞,沒有喜悅,也沒有悲哀。沒感情的學習又怎可記得真、記得深、記得久呢?

外國的專家做了很多實驗,統計出人的遺忘曲線。剛學完了新事物,廿四小時後記得一半,四十八小時後只剩四分一,...,遺忘速度驚人。為把短暫記憶化作長期記憶,學完了新事物後必須重溫最少三次,第一次最好在廿四小時後,第二次在一週後,第三次在一個月後。

簡言之,書要溫三次才會熟。要你把那份筆記念三次,你會喜悅嗎?筆記就像一篇讀書報告,你會否只看金庸小說的閱讀報告而不去看他的小說?喜悅就在過程中,很多人會把一本金庸小說看幾次,仍覺津津有味。

儘管是物理或化學課本,裡頭也有許多歷史與故事,如人對物質結構的觀念從古希臘到近代有什麼變化,是誰觀察到哪些現象後問了哪些問題,又是誰提出了解答,這些解答怎樣得到驗證。這些考試不考的,却是求學問的樂趣所在,一但看得著迷了,便思潮作動,激發更多問題,並主動去找答案。看書,除了獲取學科知識,也為了學習前人處事的智慧與態度。反之,只讀雞精筆記就是在悶殺掉學習的情趣。

港孩的生活已被過度安排,若我還給他們筆記,餵他們吃殘廢餐,只會令他們成為廢人。這十幾年來,學店不斷炒作什麼名師有什麼獨門筆記,奪A必讀。繼而,一些私人補習老師也說自己可提供各名師筆記及大量題目給學生操練。港爸港媽看得太多這些廣告,給洗了腦,也不能獨立思考。

我不但不會給學生筆記,還會叫他們演述一次學校教過的東西。我會替他們糾錯,拾漏,及解通不懂的地方,然後叫他們再完整地說一遍給我聽。學生自己說對一次,勝過老師講十次給他聽。學生說對了,你可以肯定他已學懂;然而就算他聽罷十次,實質收到什麼,能用到什麼,天知曉。

有位學生對化學超級善忘,或許他真的非常討厭這一科,光叫他做 presentation 解決不了問題,於是我叫他重溫課本後自己寫筆記。我希望他能用齊讀、寫、劃三味記憶,不同型式的記憶會儲存在腦內不同區域,日後要在記憶中召喚某東西時, 一路失靈還有另外二路,較可靠穩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